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脉网(ID:vcbeat),作者:邵杨鳕原文标题:《数字化赋能7000亿大市场,释放中医新动能》,头图:Pixabay。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中医药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转型。

《2023中医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通过深入调研和访谈多家中医数字化企业,解析中医数字化的内涵、挑战与机遇,并聚焦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数字化转型。深入分析中医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技术难点,以期为中医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中医市场扩容,数字化助力供给端改革

1、聚焦诊断、治疗,中医数字化进入技术深度融合阶段

中医数字化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于中医领域。对中医理论、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传统知识进行数字化转化、记录、分析、存储和传播,从而为中医提供夯实的技术支撑。这种数字化转型旨在为中医传统“望、闻、问、切”诊断方法及其可能存在的疗效评估模糊性提供明确和量化的解决方案。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中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2、诊疗人次持续攀升,中医医疗成为刚需

2022年中医医院约4,779家,是诊疗人次主要贡献者。从诊疗人次看,中医医院远超于中医诊所和中医门诊部。中医医院自2015年以来持续上升,在2019年诊疗人次共计5.86亿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共5.18亿人次,但随着疫情扰动因素逐渐消失,2022年诊疗人次再次攀升,达到5.99亿人次。综合历史数据来看,无论中医医院或中医诊所的诊疗人次均呈现稳定上升的态势。

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医学瑰宝,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疑难病症以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后疫情时代,人民健康意识观念变化、生育政策进一步放开、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的新形势下,加之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展现出的重要价值,中医药服务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

3、中医医疗资源补给与诊断治疗需求严重倒置

现阶段国内仍处于中医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供给不足,中医诊疗需求与中医医疗服务供给呈现严重不平衡的局势。

从中医医疗服务的供给侧来看,导致供需不匹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中医医疗资源的投入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缺乏市场化配置。近年国家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但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的体制机制创新。当前中医医疗服务的供给与日益增长的民众诊疗需求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在政策支持下继续扩大供给规模,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供给端与消费端达到平衡。

四大引擎共振,中医数字化进程加速

1、国务院纲领性文件引领中医数字化产业良性循环

早在2016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文件中特别提到,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作为我国中医药行业未来十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该领域较为完整的国家级发展规划,为中医数字化的发展夯实发展基础,并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关于中医系统数字化的相关政策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强力倡导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疫情防控和改善医疗服务,更加重视中医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平台构建。通过打破中医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中医医疗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为中医系统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近年来,中医药政策持续发布,强调要运用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行业实现现代化转型。2019年10月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则是近年较为重要的政策,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支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中医系统数字化、信息化,推动中医药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关于中医手段数字化的相关政策

在201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指出“立足继承,开拓创新”,要求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与现代科技相融合。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丰富发展中医诊断设备产品,研发中医医疗器械、辅助用具和系统。围绕中医养生保健、诊疗与康复能力提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中医医疗器械及相关辅助用具研发,重点研发系列智能脉诊仪、舌诊仪等诊断设备,数字化、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中医治疗设备。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关于中医器械设备数字化的相关政策

中医行业仍然处于政策引导和推动的背景下,政策的支持将“小众”中医推向了“大众”视野,未来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中医数字化建设。这些政策将从资金扶持、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一体化推广等方面发力,助力中医数字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人口老龄化推高慢病需求,中医治理优势彰显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看,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14.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必然会对以慢性病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产生一定冲击。此外,环境污染、不规律生活方式以及过度压力等因素叠加,导致中国慢病患病人数持续增加。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2021年中国主要慢性病种类两周患病率(‰)

相比西医,中医医疗服务覆盖从疾病预防到治疗康复的整个生命周期,强调预防及控制慢性病并提倡保持健康饮食及生活习惯以保持精力充沛及身体健康,提升免疫系统机能。在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方面,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更符合当前患者的诉求。疫情三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采用中医医疗健康方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有效率达到90%以上,患者对中医文化认同感不断加深,向中医寻求帮助的主观意愿也因此节节攀升。

3、多元技术助力中医产业升级,释放诊疗数据价值

随着中医患者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粗放式中医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我国的现实需求。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工具开始渗透中医药的各个环节,推动产业生态向协同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这不仅重塑了中医传统产业的运作模式,也有助于优化中医产业链结构,促进资源合理再分配。

对中医来说,数字技术是推动中医革新发展的重要手段,而非对传统中医的取代,数字化手段打通了中医诊疗信息的孤岛状态,释放了海量诊疗数据的价值,使中医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传统中医和中医数字化模式对比

中医数字化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中医学、信息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中医数字化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还需要与中医的传统知识体系相结合,既要保持中医的独特性,又要满足现代医疗的需求。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医数字化还会涉及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边缘计算等,这都为中医数字化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五年吸金破十亿,投资者偏爱系统数字化

根据中医药投融资情况看,2017年中医药行业的投融资规模达到近年的最高点,从一级市场情况看,2015—2017年是中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期。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与医疗领域加速融合,中医数字化和信息化项目显著增加,互联网大厂的入局也进一步拓宽了中医药行业的融资渠道。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中国加大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水平,使投资者对中医信息化和在线诊疗的关注度也明显提高,获得了市场预期的一致性。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近五年中医在线诊疗投融资表(万)

从2017年中医广泛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后,数字化支撑下的细分赛道“中医在线诊疗”崭露头角。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投资者的关注点依然聚焦在系统数字化领域,因投资回报周期短,加之政府持明确的支持态度,使得投资者信心倍增。同时,系统数字化可以高频适配市场需求,天生携带互联网的基因,可协同处理和解决产业链的弊端,具备更多的投资潜力。

过去,中医药在医改中受到诸多限制,资本市场对中医药领域持有审慎态度。但近期中医药相关政策在落地速度和频率上均有质和量的提升,“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了促进中医药发展的相关举措,中医药行业也将搭上东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大领域布局,中医数字化矩阵落地

1、中医医疗设备配置侧重辅助诊断,治疗因经验依赖难以突破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的通知,2012年提出中医诊疗设备配置原则,要求各中医医院积极应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成果,为中医临床服务,并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做到继承和创新并肩而行。该文件针对中医诊疗设备、病房设备和各专科科室均清晰列举了设备清单,但目前数字化仅在诊断环节体现了相应的成熟度,治疗和病房环节的依然处于萌芽探索阶段。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

目前辅助诊断的数字化系统已有了较出色的应用,如基于症状的辨证推理系统等,这为中医数字化诊断环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辅诊系统可以更精准触达基层医疗,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数字化辅助诊断系统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诊疗下沉率。未来可利用现有的技术基层做迭代和优化,促进辅诊设备的择优循环发展。

而治疗过程更复杂多变,需考量诸多因素,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积累。患者体质情况都存在差异,治疗方案需要医生视具体情况制定,极度依附于医师的过往经验,目前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总体来说,目前中医数字化发展侧重辅助诊断多于诊疗环节,这与中医本身的理论特点和数字化技术发展现状都有密切关系,这种趋势在未来还会有所延续。

2、数字化赋能中医,拓展应用边界,打通全链模式

中医数字化即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的一切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并根据已拆解的数字化三大领域(手段数字化、系统数字化、器械设备数字化)做对应的技术盘点。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中医数字化三大领域划分

手段数字化:产品类别有限且较为同质化,竞争格局尚不明晰

中医四诊数字化建设是中医诊疗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望、闻、问、切四诊的辅助达到诊断智能的效果。中医理论认为四诊相互为用,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四诊有机融合,辅助中医医师进行综合分析推理,科学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提升诊断效果。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四诊数字化技术盘点

由于中医数字化诊断设备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产品类别有限且较为同质化,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竞争较为激烈。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以及政府的扶持,中医数字化诊断设备市场前景乐观。因此,未来不仅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涌入市场,还存在相当程度的竞争与合作。

在望诊方面,成熟的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了对面部和舌象的高精度图像特征提取和识别。通过构建标准化的中医学图像库,可以统一专家经验,提供高质量的模型训练数据,以提升识别与分类的准确性。但中医视觉信息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泛收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医生的临床图像,形成代表性的训练数据集,同时组织专家达成诊断结果的共识,才能提高算法泛化能力。

在闻诊方面,各类气体传感器的应用拓宽了气味分子检测的范围和通量,光谱技术实现了对气味样本成分的定量分析。此外,机器学习算法还可深度挖掘气味组分之间的复杂关联,进行智能化气味特征提取。现有技术可以检测痕量挥发性化合物,但气味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依旧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过程中需要控制环境条件、提纯样本,未来需进一步与医学结合设计采样方案。

在问诊方面,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使人机语音交互更加自然流畅,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技术增强了对患者述语的理解与病情推断能力,这些技术已经在一些医疗辅助系统中得到验证和应用。但中医问诊数字化对专业语料理解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这需要编制规范的中医知识图谱,同时应用迁移学习等技术迁移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才能达到精准解读患者口述的病症。

在切诊方面,目前高灵敏度的生理信号采集与成熟的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了准确的脉搏特征提取,且机器学习算法已具备对复杂脉象进行智能分类分析的能力。这类技术或可借鉴图像、语音、信号采集等成熟技术,结合临床知识图谱,开发智能按压模型。但切诊信号变异性确实存在,需要收集足够样本并设计自适应模型,按诊数字化可先从压力传感和信号处理入手,再增加临床验证,这将大幅推进中医全息化诊断。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四诊数字化现存技术难点

系统数字化:发展模式各有千秋,线上诊疗服务存在马太效应

根据互联网+中医医疗数据报告,2021年线上医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占比为28.0%,较前两年的37.0%与36.0%有明显下降。而资深中医医师的占比显著下降一定程度反映了引入已达到峰值,名医在线看诊频率开始有萎缩迹象。

因线上中医地区性较弱,预计未来中医数字化的线上诊疗服务赛道存在一定马太效应,此细分赛道的集中度将持续提升。从横向层面上看,目前线上问诊平台已有多点发散的发展趋势,从一线城市为中心点辐射周边铺开业务盘,用科技直接连接患者用以撬动医疗资源长期的地域挤压劣势。从纵向层面上看,部分线上问诊平台延展或垂直业务线,用于补充线上问诊业务的单一造成的疲软现状。

得益于数字化打破了地域限制,部分患者逐步转移诊疗“阵地”,线上问诊平台可逐步消化掉传统中医面诊所剩余的市场额度。其中的衍生路径一,患者可通过线上复诊,然后再根据线上诊断结果到线下合作或自营的医疗健康服务机构进行治疗,项目包括但不限于针灸、拔罐等;衍生路径二,患者线上诊断环节完成后,由平台合作的药企接力需求,打通根据处方配药、买药、煎药、配送一体化的服务链条。

线上与线下之间的资源整合程度和进度是该领域的主要壁垒,若无坚实而稳定的线下网络,线上诊疗也难以进入大众视野,也导致市场进入者将难以与传统中医市场中的现有市场参与者竞争。

在全国范围内,各地中医医院和医疗机构之间一直存在着强烈的信息交流需求,且医生重点关注的学术研究活动受限于线下空间。通过建立数字化社区平台,中医药科研人员得以实时分享数据、知识和研究结果,促进协同合作和交流。

这种数据共享和协同合作的模式可以跨越地域和机构的限制,集中利用全球范围内的中医药科研资源,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的跨领域合作。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中医药科研人员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合作平台,促进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中医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器械设备数字化:给予中医治疗宽广的可能性,尚未看到天花板

器械设备数字化把中医治疗的特点和个性转化为计算机操作的流程,并通过优化和调整程序以适应刺激效果,不仅可以有效缩短治疗的疗程,更可以让患者在体验中感受到更加温和、无刺激的治疗过程。

因考量到针灸和拔罐是中医治疗的传统方法,涉及人体的复杂生理和微妙的技术操作,尽管机器人技术在医疗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在针灸等领域的应用相对有限。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从2017年开始,针灸机器人研发的已有破竹之势,但截至目前仅29项相关专利,可见其难度和小众度。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针灸机器人的专利申请清单

目前开发的针灸机器人已经基本具备了自动定位穴位、智能配伍穴位、扎针、模拟医师手法等功能。但针灸机器人的研发还集中面临精确定位、精细力控、系统集成等多方面难题。

首先,穴位识别难度大。自动识别穴位位置是首要难题,由于穴位位置存在个体差异,要实现自动个体化定位非常困难,需要图像识别和传感技术的强力支持。

其次,针刺力控制难度大。针刺力控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要实现对不同穴位、不同体质的精细力控制极其复杂。

再者,针刺角度控制复杂。不同穴位需要不同的针刺角度,且操作空间受限,要实现多轴控制针刺角度难度大。

此外,系统集成设计难度大。针灸机器人还需要结合机械、控制、传感、路径规划、人机交互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设计和集成,难度较大。

最后,临床应用转换难度大。并且从研究到临床应用存在漫长的验证和试验过程,临床转换也非常艰巨。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针灸机器人制造成本极高,应用推广存在难度。

3、三大领域差别显著,器械设备数字化未来市场空间更大

考虑到中医数字化的独特性,基于成熟度和吸引力两大视角,建立了三大领域的综合发展能力模型。成熟度主要包括投融资热度、市场规模和政策扶持三个指标,吸引力用进入壁垒、数字化基础、规模化能力三个指标表示。通过各个不同指标评估,对各个子领域进行成熟度和吸引力分析。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中医数字化三大领域综合发展能力评估指标

目前,器械设备数字化领域涉足的企业较少,此领域需要大量硬件、软件和科研人员的支持,初期投资高,研发周期长,沉没成本大。虽然人工智能在许多医疗领域显示出潜力,但对于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和拔罐,仍需要结合医生的经验和直觉。

器械设备的数字化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中医之道的需求增长,还有助于提高诊治效率、降低医疗风险、扩大中医推广、激发产业创新以及提升中医学研究水平。

对于需要精确操作的中医治疗方式,器械设备数字化可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率。此外,器械设备数字化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新型材料、机器人技术、传感技术等,这将产生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机遇,进一步推动数字化的经济增长点。中医器械设备数字化结合了中医独特的疗法与现代数字技术,在未来更值得相关产业和资本持续投入与支持。

4、利用下沉路线分压主流中医医疗,一线城市仍是主战场

近5年资本较为认可的中医数字化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39%)、上海(18%)、广东(16%)三地,目前已逐渐形成三大产业集聚中心,其次为医疗较为发达的江、浙一带。因数字化主要依托科技技术革新,目前该行业的地区发展态势较为符合市场发展逻辑。

目前偏远地区本身医疗资源相对薄弱,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同时基层医疗面临信息化差、服务难、检查难、用药难等问题。强基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当前中医医疗体系建设必然的选择。

根据2022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医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门诊和中医诊所)总计为63,627个。与2021年相比,中医类基层医疗机构增加了2,656个。根据数据显示,得益于地方政策的细化落地,中医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近几年有显著提升,从而分散中医医疗系统的压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创新湾(ID:EnnoBay)立场。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创新湾聚焦新科技、新产业领域,致力于记录中国科创力量,让更多人洞见未来。(报道、转载、进群,联系微信:EnnoBay2020)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千年国粹焕发新活力-创新湾

扫码进群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HTML5 canvas 标签。 下载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