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视觉「春秋时代」:五派博弈、诸侯迭兴

工业视觉「春秋时代」:五派博弈、诸侯迭兴-创新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锋网(ID:leiphone-sz),作者:余快,编辑:张栋,题图:网络。

国学大家钱穆先生曾称春秋时代是一个极优美、极细腻、极高尚雅致的时代。百家争鸣中,催生出了一群人类最杰出的思想家,那是思想文化的黄金年代,也是诸侯争霸、英雄辈出的黄金年代。

之后的几千年里,人类经历了以内燃机为代表的蒸汽技术革命、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电气技术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工业智能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的巨大潜力,很有可能成为下一场革命的原爆点。

AI工业界有句老话:得视觉者得天下。工业视觉是什么?你前天刚吃的月饼、你手上玩的手机、你工作用的电脑、你周遭几乎所有的商品,出厂之前都用上了工业视觉技术,以此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如果把一台机器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工业视觉就相当于机器的眼睛。

过去二十年,“工业视觉强国”的桂冠从来都在欧日美诸国流转,沾不上边的中国奋起直追了数十年,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视觉市场。

风云际会之下,工业视觉领域催生了无数诸侯:

  • 冲破欧美安防铁幕,厮杀到全球顶端的中国安防巨头

  • 智能化时代的弄潮儿,在细分领域摸爬滚打、攻池略地的AI精锐骑兵

  • 从线上向线下奔袭而来,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巨鳄

  • 跟随中国「世界工厂」崛起的传统工业视觉头部大咖

  • 盘踞高端、垄断全球约50%市场的美日德工业大佬

你很难在哪个赛道,看到如此多巨头下场,如此多派系纷争。当他们在同一赛道罕见聚首,一个好故事的开头也由此启幕。工业视觉万里河山,发令枪在即,酣战将起,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缓缓开启。这五大派系如何搅动工业视觉江湖,我们一一来看。

号令一方视觉江湖的世家大族

20多年前,从代理生意起步的中国安防厂商,以突破性技术方案及产品,硬生生将市场从国际大厂嘴里抢了回来。领头的”海大宇”撸起袖子干了十几二十年,从模拟到数字、从数字到智能、从藉藉无名干到全球前列。快节奏商业时代,各类榜单变化更迭,但放眼全球安防市场,他们行业一二的宝座,近十年来也未曾有过易主。面对AI四小龙的气势汹汹也不遑多让;面对互联网企业的跃跃欲试依旧笑谈风云;面对华为的强势介入亦不慌不忙。

当经历过招招致命的中外大战,也品尝过方寸间的谷脊之战,从骨头瓦砾中一步步走到金字塔顶端的企业要“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那力量,你难以忽视。是的,工业视觉这块宝地,海康、大华也看上了。

如果说安防是他们的立身之本,那么智能制造、工业4.0应该是他们的存世之资。近几年,海康、大华进攻To B领域的猛烈已经有目共睹。机器人、工业视觉在各类问答、财报中频频现身:机器人正成为海康、大华安防G端生态之外,另一个B端现象增长极。“我们将是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玩家。”一向低调沉稳的海康,今年在多个场合如此强调,甚至直言“我们是国内机器视觉的龙头公司”。

海康、大华凭什么能在工业视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从市场特性层面,工业视觉领域作为碎片化市场,一方面可预见性差,另一方面稳定性很强。而这种业务模式,海康、大华已经演习了近20年。正如海康高级副总裁、EBG负责人徐习明徐习明所言:海康的基因适合这样的碎片化市场。

从技术层面,两者所需大多是相通的。二十年的打磨与沉炼,海康、大华在耕耘安防市场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技术和人才。今天海康智能视觉方面的团队和核心技术绝大多数都是原先在安防领域储备而来。

从产品和服务方面,在安防领域的经验也驾轻就熟。“在机器视觉领域里,这个市场过去欧美日韩的企业做得多一些,技术门槛比较高,这类产品的技术上海康机器人有很不错的传承和沉淀,比国外产品性价比也会更高,本地的售前售后的支持能力也比海外品牌更强,这也是我们快速增长的一个原因。

从战略层面,经由20多年的积淀,6、7年的布局,海康、大华的基本盘已经浮现。移动机器人聚焦室内物流,仓储物流机器人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工业视觉聚焦工业传感,在3C、电子半导体、物流等工业自动化各领域落地开花;在工业之脑(软件平台)上厉兵秣马。

工业之足(机器人)+工业之眼(工业视觉)+工业之脑(软件平台)的王炸组合,将会支撑起一个超级技术集团的不凡野心。“以基恩士等为追赶目标”之下,是若影若现的取而代之之心,但细想,谁说他们未来不会重现安防往事,号令工业视觉江湖呢?

异军突起的武林高手

机器视觉领域也少不了武艺高强的AI公司,他们掌握着搅动江湖的武功秘籍:技术实力。当无数AI视觉企业在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领域前赴后继,他们从诞生之初就在智能制造安营扎寨。

如果说人口红利渐失是制造业转型的外在原因,那么行业本身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元器件缺失则是制造业转型内在桎梏。“智能”要想攀上“制造”这门亲事,比其他行业更难。

人脸识别所需的AI能力对应的是一个8岁孩子的智力,那么智能制造需要AI智力水平就接近一个成年人。这是块未完全开发的宝地,也是沼泽密布的无人区。 这正是他们诞生的理由。

这些新冒头的AI企业,动作快、势头猛、技术强、肯吃苦,喜挑机器视觉难啃的猎物,虎视眈眈。他们具备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中的一项或多项底层技术,他们懂得找准机会,发挥技术特长。

“XX(某行业巨头),他们自己不想花时间和精力攻克某个技术难点,我们整个项目组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捣鼓出来了。” 阮梦(化名)对雷锋网表示,为了拿下这个合作,他们不怕投入。底层算法、软件环节是机器视觉的核心技术壁垒,是产业链的价值中心之一。比如一些传统的工业视觉系统依赖程序员手动编写缺陷特征,当缺陷数据库越来越庞大时,算法和检测系统的编程难度超乎想象。

以思谋科技为例,以实现与成年人水平媲美的AI能力为目标,研发出新一代AI系统,融入行业知识,让从前依赖数据、算力的深度学习,可以用更少的数据训练出更好的模型。不怕苦不怕累,未来他们能做的,也许不仅仅是解放程序员生产力。

势头猛的还有一个创新奇智,这个成立于2018年的AI企业,用时2年半,晋升为独角兽,用时3年,走到IPO的门口。如果上市成功,其将成为国内“AI+制造”第一股。

根植AI企业的技术基因,扎根一处短板,不贪多求全,只图精求专,每一步稳扎稳打之余,走出新秀的特色,自我要求至少领先同行1-2年,一条路下来,创造机器视觉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也未可知。

大步迈进的豪商巨贾

传统互联网巨头们,当然也不能缺席。

大势当前,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智能制造2025、日本的超智能社会5.0蓝图,全世界都在向智能制造迈进。海水将退,过去10年,他们是信息化革命红利的最大尝鲜者,如今,流量争夺战趋于顶峰,产业互联网金矿价值蓄势待发

“光靠BAT撑不起中国经济”呼声高涨,在兴奋与焦虑参杂中,传统互联网巨头们几乎不约而同地,一个箭步跑向工业领域

新制造稳坐阿里新五大战略,马云毫不掩饰“新零售之后最重要的是新制造”;腾讯云的智能制造三大战略布局,聚焦工业制造研、产、供、销、服5大环节;百度大张旗鼓AI to B。以互联网之躯,融合共享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给制造业的这次转型升级革命再添一把火。

坦白讲,他们的专长的确不在生产制造,也常被诟病飘在空中。他们也尝试低下在消费互联网高扬的头颅,姿态谦卑。

“制造业的市场非常大,我们相信技术的红利能够带来巨大的变革。可是在这样大且沉淀悠久的产业面前,阿里新制造也不敢轻言赋能,因为赋能是很高的姿态,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深扎进去,关起门来做三年,主要是选择走得稳。”犀牛智造CEO伍学刚曾表示。

“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工程师能够深入行业,理解不同的业务场景。算法的红利正在消失,不存在通用的AI,只有精耕细作、深入行业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手。”阿里副总裁华先胜曾表示。

制造业的精细化特质,对故障率的要求极高(1%或更低),让质检成为中国玩家的竞技场。2017年,百度智能云从首钢的AI质检出发,4年长途跋涉,落地领域扩展至电子、汽车、钢铁、能源、橡胶等行业。

这一年,阿里云研发了业界首个工业视觉AI方案,并逐步应用于钢铁、化纤、汽车等领域。2020年9月,阿里还推出新制造一号工程“犀牛智造”,阿里从服装制造为切入点,建立了业界首个布料训练集,数十种布料,近百种布料瑕疵,布料纹理特征,自动识别布料细微瑕疵,准确率高达90%,检测效率提升5倍。

液晶面板制造行业的龙头型企业华星光电,已经在面板质检环节应用了腾讯的工业视觉平台。有消息称,该项目是目前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工业AI质检项目。

全球权威咨询机构IDC发布《中国AI赋能的工业质检解决方案市场分析2019》报告中,阿里云、百度云、华为云霸占头部份额。

经历过消费互联网近20年的厮杀,传统互联网大厂也建立了独特优势。企业进行上下游延伸、技术研发投入、客户拓展、行业推广都指向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他们积累了雄厚的资金,面对建设周期长、速度慢的制造业,以资本换市场,某种程度上可以推动行业前进。

理想的智能制造,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投入,基础设施的支撑和上下游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他们拥有品牌影响力,面对产业链长、生产过程极其复杂的制造业,可以以生态聚合能力吸引产业上下游一起玩。

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层次,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也许,他们能带来不一样的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思路。

与世界工厂同崛起的地主豪强

工业视觉市场并不是个容易的行当。

产品研发周期性长,从策划、开发、立项、样机成型、量产,渠道构建、供应链打造,前后需要3-5年甚至更久。市场扩展的周期性长,与美日德相比,中国企业起跑时间晚,底层软件算法与硬件都落后于先入局者,巨头环伺,品牌效益强悍,间歇通过降价对入侵者进行精准打击。

能熬过前期零营收、中期市场拓展隐痛,后期万千竞争者厮杀的企业,寥寥。

但荆棘遍野中,依然有企业,凭着一股韧性,坚持至今;在铜墙铁壁中,还是有企业,一路跌跌撞撞,卧薪尝胆。他们在并不平坦的路途中摩肩擦踵,愣是从美日德品牌耀眼的聚光灯下跑了出来,发出独属于自己的光芒。

跑出来的传统工业视觉厂商们,都不是等闲之辈。有的以工业机器视觉为核心,一步一步打造完整的产品线,也成为最先钻研行业技术的领头羊。如天准科技,核心武器是标准化设备及非标专机的底层软件算法,检测精度高达0.3微米,是少有的涉猎多领域多产品的企业。参与起草行业标准,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2020年,天准科技以1.6亿元收购德国企业MueTec,创造了科创板首个海外并购案例,布局全球半导体野心初显。

有的从传统自动化设备制造商起步,一步步进入工业视觉。如精测电子,在传感器、控制器等工业自动化设备中的关键部件拥有巨大技术优势,能够将工业视觉技术融入自动化设备中去扩大销售。

有的从上游某一零部件向下延伸,逐步形成完整的工业机器视觉系统或产品线。如奥普特,通过工业视觉核心零部件(如对最终成品的精度和效率影响巨大的光源和工业机器)等先进技术,成为A股被寄予厚望的工业视觉企业,市值超300亿。

从光源、面阵相机、线扫相机、镜头,到如今快速增长的3D相机、智能相机、结构光相机、高速相机、光谱共焦传感器,到向高端镜头突围的远心镜头、微距镜头。他们带着穿越了近20年的痴念与执着,逐渐构筑起品牌、客户、资金和技术多重优势,一点点啃噬康、基的蛋糕,成为撑起中国工业视觉市场的中流砥柱。

傲视群雄的三朝元老

工业视觉领域绕不开美日德,更绕不开两大全球性质的巨头:康耐视、基恩士。无论是论资排辈,还是业务能力,亦或是盈利能力,他们都领袖群伦立潮头,称得上元老级企业。他们有技术、有行业背景。

康耐视成立后推出DataMan在内的多款产品皆为业内第一,自动化领域,基恩士更是七成产品为“世界首创”或者“业界首创”。他们成绩可圈可点。

康耐视和基恩士垄断了约50%的全球市场份额。在中国收入超65亿,中国市场份额合计市占率约60%(基恩士市占率约41%,康耐视市占率约18%)。2008-2018年的十年间,基恩士收入增长超过230%, 净利润增长超过682%。2020年,当无数企业在疫情的风暴节节败退时,康、基逆势向前,大步跨越。基恩士更是突破千亿美元市值。

这些工业大佬们哪里强?为何强?

  • 高端市场、高附加值、高盈利能力。

无论是安防、自动驾驶,还是工业视觉,海外品牌似乎都喜欢定位高端市场。要命的是,他们不仅瞄得准,还站得牢。康、基以高附加值为目标,极其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具有其他竞争对手没有的某些功能”“比客户先行一步”,由此带来的高客单价与高议价能力,也让他们保持着令行业望其项背的高盈利能力:康、基的毛利率达70%-80%,且长期稳居高位。

  • Fabless(无工厂)模式。

鲜有人知,当初潼崎武光创立基恩士因无法筹集足够的资金建立自己工厂的无奈选择,成为如今为人津津乐道的“Fabless”模式。在重资产盛行的制造业,康、基却选择轻资产模式,生产制造由第三方代工厂完成。如此,不投资工厂设备,集中资源到产品企划和销售;只从整个供应链体系角度管理统筹,让整体的生产能力也更加灵活;还可以根据每个商品的特性,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佳的生产线,并通过大规模采购来降低原材料的价格。

这里提一句,选择容易、走通很难。要形成平台型公司,需要从成本、质量、产品一致性等多个层面对供应商体系进行管理,具体实现上,难度极高。这也侧面论证康、基在此模式的成功更加难得。

  • 完全的直销模式,以销售导向。

以基恩士为例,销售人员占企业总员工超6成。这个有“销售人员的黄埔军校”之称的企业,具备完备的培训体系和管理体系,可以高效、快速地塑造高专业度员工。前基恩士工作人员对雷锋网表示,公司人与岗位高度绑定,专业化、模块化程度极高,每个员工可替代性非常强,保证了企业运转体系极其高效。

他们的顾问式直销模式,可以直接与几十万客户群体对接,基于一手客户信息和反馈,反哺产品研发,并精准、快速地体现在新产品的研发中,这给了基恩士“不仅能够满足客户今天的需求,甚至能够满足客户明天的需求”的底气。“走过展台时会被五个销售拉住,电话、邮件、短信、上门拜访。”某业内人表示,曾在展会上感受过基恩士销售的热情与执着。庞大的销售团队、强悍的销售能力、强大的销售模式,他们将销售水平做到了行业极致。

  • 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高。

主攻高标准化(比如汽车)的行业,向OEM厂商销售标准工业视觉硬件和软件产品,可复制性更高、 无需直接支持客户应用。在天时地利人和里,成就康、基今日工业视觉帝国。

混战中,晨光熹微

1969年,第一片CCD图像传感器诞生,为工业视觉行业开启了数码图像采集的大门,自此人类社会进步的各个领域都与图像和视觉结下了不解之缘。

过去十五年,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增长了近三十倍。据工信部部长肖亚庆介绍,20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31.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全球市场占比达30%。巨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造就了「世界工厂」,工业革命4.0之下,目之所及,皆是奔向台前的科技暗涌。

在如此规模、复杂且极具成长空间的行业,哪怕有一点改变都无比振奋。

据《中国工业视觉产业全景图谱》,目前进入中国的国际工业视觉品牌已有200多家,中国本土的工业视觉品牌有100多家,各类产品代理商超过300家,系统集成商也有超过100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构成了不同玩家画像,在智能制造这个大舞台上同台竞技。

如此多玩家,却并不拥挤。不论是聚焦某一领域,还是涉及多个领域,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家企业可以解决制造业全部问题。制造业需要众多玩家齐心协力,推高水平,拉高需求,这个领域够大、够远,也能够容纳足够多的玩家。

我们敬佩于传统入局者们忍受着行业开垦期长年累月的寂寞,也欣喜于工业转型之路上的新鲜血液们酣畅淋漓地你追我赶。当大局抵定,潮水退去,我们终会看见浮出水面,熠熠生辉的那群人。工业视觉疆场内烟雾弥漫,在战火硝烟中,新历史正在被书写。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创新湾立场。如有异议,请联系创新湾。创新湾聚焦新科技、新产业,相关内容欢迎投稿。(投稿或转载请联系创新湾小编微信:LinkedBay)

工业视觉「春秋时代」:五派博弈、诸侯迭兴-创新湾

工业视觉「春秋时代」:五派博弈、诸侯迭兴-创新湾

发现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

创新湾ID:EnnoBay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HTML5 canvas 标签。 下载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