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走向何处

华大走向何处-创新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基因江湖(ID:GeneJH),作者:观镜,原文标题:《华大的平台与生态梦想》,头图:Pixabay。

坊间曾流传一份早年关于华大“线路之争”的故事,按传言,汪建讲了一个“大大大、全全全”的故事,横向上主张各个细分领域的全面布局,纵向上向全产业链延伸;而王俊认为实现全产业链垄断的想法不现实,而是要与“华创”们合作,共建生态。

时光飞逝,华大早已不是当初的华大。曾经的线路之争,在今天貌似已经和谐统一。

华大,已不止于大

就华大基因,业务板块有生育健康类服务、肿瘤防控类服务、多组学大数据与合成服务、感染防控类服务、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及海外市场。

可以说,在基因测序的各个细分领域,都有华大的身影,并且都做到了细分头部。

华大基因以外,在华大集团的业务版图里,还有专注仪器设备试剂的华大智造、司法鉴定的华大鉴正、农业板块的华大农业、健康板块的华大健康,以及国家基因库、学术期刊GigaScience、前沿技术研究机构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

不管“线路之争”是否真实发生,故事中汪建的“纵横战略”,如今均已落地生根。

强者恒强,大者恒大,赢者通吃,在基因概念的浪潮退却后,市场格局显现,基因江湖的马太效应也在强化。

赋能“华创”,共建生态

但蛋糕有限,各个细分领域,也都出现了与华大掰腕子的选手,存量市场的竞争,比跑马圈地的时候,来得更为残酷。

开源节流,节流容易,裁人、砍项目、控费用;但重点还在开源,共同做大国内蛋糕(大蛋糕)、拓展国际市场(抢蛋糕)、挖掘新业务方向(新蛋糕)。蛋糕三部曲,需要扩大朋友圈。事实上,一家独吃整个市场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平台的思维,生态的概念,合作共赢的想法,曾经激烈的讨论,已在潜移默化中。

那么,华大如何看待与其他竞争者、合作方的关系?

汪建说,华大会做成完全开放的体系,“华创”都可以加入进来,一起做大生命科学产业。

尹烨说,在整个生态中,华大现在相当于是上游,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华创”们是一个个细分领域的下游,精耕细作,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比华大做得更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此一来,华大和“华创”们能够合力,大家一起研究怎么推动行业发展,把事情做得更好。

听其言,观其行。

在华大基因IPO文件中,其云服务生态系统建设项目,即BGI Online,总投资高达1.59亿,是其生态系统重要的基础设施。除承担自身的标准化数据分析和交付的业务外,还承诺作为开放科学的平台,提供公共数据和分析应用给所有的用户和开发者。

2016年,华大基因领投肿瘤早筛企业吉因加,A轮融资达2亿元,其后又于2019年增资5000万,增资完成后,华大基因持有吉因加股权比例达7.51%;

2017年,华大基因战略投资英国知名生物信息分析服务提供商康剑尼科(Congenica);

2017年,华大基因跟投肠道微生物企业量化健康;

2018年,华大基因参投GeneDock聚道科技,此前,双方已就共建智能化云端数据生产线达成战略合作;

2018年,华大基因投资消费级基因公司微基因;

2019年,华大基因战略入资优迅医学,优迅医学顺势将NIPT业务线检测转向华大平台,并基于华大平台开展产品注册报批工作;

通过资本化运作,发挥资产和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快速实现战略目标”,这是华大基因IPO时规划的三年期发展目标之一。

扩大到母公司华大集团,无论是早期建立的孵化平台“蓝色彩虹”及其早期风险投资基金“奇迹之光”,还是后来和其他投资团队共同组建的投资基金公司“华大共赢”,都是这一理念延伸的产物,只不过涉猎方向更为广阔。从医疗器械,到合成生物学,从基因科技到生物医药。

“公司在生育健康、肿瘤基因检测、基因合成、消费级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眼科诊疗、宏基因组等产业链内不同细分领域内进行投资布局,通过直接投资及参与投资产业创投基金两种投资方式来深化公司全产业链、构建行业生态圈,有利于公司把握最新行业技术方向,借助专业投资机构的优势和投资管理经验,发掘并整合产业链中的优质创新企业。发挥金融工具作用,构建行业生态圈。”华大如是说。

华大已经展现出了一副开放的姿态,就看有没有更多的同道入局。

竞争厂家自然有自己的考量。事实上,双方并没有太多信任的基础,市面上你死我活、相互打压也是常态。

华大智造,关键一环

华大智造成为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一环,也是华大平台、生态构建的关键一环。

从角色来说,华大智造属于产业链上游,不像大哥华大基因一样与业内同行构成直接竞争。华大智造的分拆与独立运营,在很大程度上纾解了与其他厂家的紧张关系,让合作大于竞争成为可能。

2013年3月18日,华大集团以1.1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CG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CG公司拥有自主研发测序仪的核心技术,这次收购让华大迅速完成了技术、产业升级,进军上游测序仪生产领域。随后,华大在深圳组建了自己的测序仪研发团队,通过国产技术转化,在2015年10月交付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BGISEQ-500基因测序仪,并在2016年4月,正式组建成立华大智造,从集团独立出来,深耕测序仪研发与生产。随后,华大智造几乎保持每年推出一款新机型的速度,至今共实现了DNBSEQ-T20、T10、T7、MGISEQ-2000、MGISEQ-200、BGISEQ-50、BGISEQ-500等多款测序仪的量产。

从最开始合作的华大基因、微基因、吉因加,到后来,越来越多同行加入了华大智造的合作生态中。不完全统计,华大智造DNBSEQ-T7已入驻微基因、吉因加、希望组、海普洛斯、安诺优达等知名基因检测公司,投入到基因测序生产研发中,与Illumina的Nova系列、Hiseq系列同台竞技。

更深入的合作,在于合作双方开展测序应用开发、联合注册报批工作。

近期一则资讯就引发关注,华大智造与燃石医学宣布达成战略合作,燃石医学将基于华大智造核心测序技术DNBSEQ™开发和应用相关肿瘤医学产品,推动肿瘤精准医疗的临床应用。

此前,华大智造已与泛生子、优迅医学、嘉检医学、安智因、裕策生物、元码基因、吉因加等达成战略合作,均为基于华大智造平台共同开发相关应用,及推进产品注册报批进程。

除测序仪以外,华大智造单细胞建库系统DNBelab C系列也与吉因加、嘉因生物、安诺优达、华银康医疗、裕策生物等公司达成合作。

这样的情形似曾相识。Illumina、PacBio、10x Genomics在早年也已同样的方式和中游厂家缔结合作。未来还有更多的厂家参与其中,真迈生物、赛纳生物、铭毅智造、齐碳科技等等。

无论是资本化运作,还是通过产业链互补,华大都在逐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往高处讲,华大作为行业龙头,正以一个更开放、包容、前瞻的视角做战略构想和顶层设计;更朴素的逻辑,则是其在存量市场寻求业绩增长的必由之路。

回望这条路,道阻且长。

某种程度,华大基因的核心竞争力,是华大智造,是一种共通的底层技术,这是华大走向平台化、生态化的重要要素。

华大基因构成了华大智造早期研发、资金、客户开拓的助力,但同时也构成了华大智造迈向更高平台化、生态化的阻力:朋友圈的朋友与未来的朋友,相互间的防备与竞争从未打消;营销模式也未发生实质变化。

基因行业到底会向何处去,如何定义一个平台型的企业?届时又需要怎样的生态的土壤?生长出怎样的生态系统?

看着华大与中游厂家握手言和,脑海中经常浮现这样一个场景:

一位销售人员拿着自家宣传册去拜访客户,客户一打眼,说道,“这不是华大的测序仪吗?刚才他们已经来过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创新湾立场。如有异议,请联系创新湾。创新湾聚焦新科技、新产业,相关内容欢迎投稿。(投稿或转载请联系创新湾小编微信:EnnoBay2020)

华大走向何处-创新湾

华大走向何处-创新湾

领先一步看见未来

创新湾ID:EnnoBay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HTML5 canvas 标签。 下载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