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之星 | 海创医疗郑超:走多远都别忘记为什么出发

科创之星 | 海创医疗郑超:走多远都别忘记为什么出发-创新湾

出品 | 创新湾(ID:EnnoBay)

作者 | 蒙亦

编辑 | 夏至

头图 | Pixabay

创新湾导读:本期《科创之星》采访嘉宾由廊湾产业加速器推荐。2012年和2013年,两名相继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硕士毕业的学生,一个去了杭州,一个南下深圳,从事放疗临床物理师工作。5年后,两名同窗好友相聚在一起,聊了聊各自的工作和想法,一拍即合,决定辞职创业,打算用信息化技术与AI辅助肿瘤放射诊疗。本期科创之星,创新湾独家对话海创时代(深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创”)CEO郑超,走进这名物理师的内心世界。

科创之星 | 海创医疗郑超:走多远都别忘记为什么出发-创新湾

海创医疗CEO郑超

跨行伊始

6月的杭州,阴雨绵绵,约见的时间是下午,但我们见面时天色已晚,雨也下的急骤起来。因为晚了将近一小时才到,我心中满是歉意。跟随郑超进电梯后,他向我介绍,杭州海创园是研发中心,技术人员都在这里,最近进度比较快,所以晚上大家都还在加班。

“听说你们团队有两名物理师出身?”我还没坐稳就打开了话匣子。航班延误时,我在看团队介绍时注意到,他和另外一名负责人李炜澔分别是浙大和武大的物理学背景,两人是研究生同学,毕业后都“安分守己”的走上了本专业就业最广泛的岗位——物理师,只不过郑超在浙大医学院附属二院,李炜澔南下到了深圳市人民医院。

“我和李炜澔都曾做过物理师,因为职业相同,所以感触特别多。主治医师从我们这里拿到CT影像,然后用肉眼对病灶靶区做判断和识别,这种方式效率偏低,准确性也不够高,对患者和医生来说,都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郑超说,通常医生会在软件上对影像做数字化标注,勾勒出一个靶区,告诉物理师哪些是肿瘤,哪些是人类正常器官和组织,然后物理师根据这些信息来操控放射仪器从而治疗肿瘤。显然,这里面存在着大量可以被信息化技术和AI所渗透的重复劳动。

“我们想用AI去解放医生,同时加快肿瘤患者的治疗速度和提高精准度。”郑超说,拥有丰富的靶区勾勒经验的医生毕竟是少数,这就导致在当下医疗资源仍比较紧张的中国,肿瘤患者得不到充分和及时的诊疗服务。“但如果我们用软件和算法,模拟出一个个虚拟的、经验丰富的医师呢?就像围棋界的谷歌阿尔法狗一样。”

两人在网上和业内查证了一番,发现国内并没有成熟的系统来支撑这个idea,于是他们决心从医院走出来干一番事业。想法很快变成现实,他们在浙江注册了浙江开弦医疗,后来变为了海创的子公司,也就是今天我坐着和郑超访谈的地方。

就这样,两名物理师拉上其他同学,开始了AI辅助肿瘤放射诊疗的梦,他们没有想过会走到哪一步,但内心清楚前方是什么。

“做产品经理很有趣”

鼻咽癌是放疗科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个病种。数据显示,经验丰富的专家医师勾勒鼻咽癌肿瘤靶区需要6-7个小时,这就意味着,通常情况下单个医师一天只能“消化”一位患者。但郑超率领团队,将6-7小时这个数值降低至5分钟,5分钟便可完成逐层精细规划,随后医生只需进行辅助调整修改和确认,整个病例的方案输出只花费10-20分钟。

约20倍效率提升的背后,是AI深度学习的加持。GPU服务器对每层CT影像进行像素级高速识别,代替人眼去做判断,大量的临床案例也在帮助海创的系统变得更加smart。

“不止在改造肿瘤靶区勾画这一个环节,团队的小伙伴们顺手将患者诊疗的全过程也进行了信息化改造。”郑超说,因为是从医院走出来的,所以他深知目前医院体系的痛点在何处。

很多医院拥有高学历背景和医术精湛的医师团队,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却有着近乎夸张的空白和简陋:放射科的同事和医生之间的诊疗数据传输,靠打电话,靠手写记录,就连仅有的器械设备端产生的电子数据信息,不同设备之间还无法互通,医生们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去做繁琐的数据搬运、查阅、核对工作。

“我们首先对这个现状做了一个痛点改造,把孤岛串联起来,将科室里各个系统软硬件的数据做整合,相当于搭建了一个放疗科的数据中心,然后基于这个数据中心进行全流程梳理,找到每个全流程里的核心环节”,郑超介绍道,除了数据的结构化,海创还能通过AI系统做患者的治疗计划和疗效预测。

通过数据整合后的全流程梳理,从患者入院到治疗的完成,甚至到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海创的全流程管理系统都能提供相应的医生入口,为患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运用不同的AI模块提升医生和物理师的工作效率,从靶区勾画、诊疗规划以及信息管理,海创对肿瘤放疗的体系做了“浸泡式”的改造升级。

“我们初步实现了当年创业时的小目标,做产品经理很有趣。”郑超十分欣慰地说,他觉得自己是一名产品经理,并且非常乐意去实践这个角色,用无形的双手和数据让放疗医生的工作更轻松,同时也让肿瘤患者得到了更好的诊疗服务。

不变的初心

“做做科研倒是可以,临床有没有效果是另外一件事,能帮得上忙吗?”

刚创业时,不少人对他们“稚嫩”的想法满怀疑虑,郑超袒露心声,那会儿小伙伴们内心也非常晃荡,因为和很多临床医生包括跟同行交流后,大家都觉得这种AI系统只存在于电影中。不过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致笃定这是一个好方向,路再难他们也要走下去。

干,干下去,干出来,成为了团队的唯一使命。

2018年6月,海创成立近两年后推出了第一个临床应用,那一年正好30岁的郑超给自己送上了一份而立之年的礼物。

挣扎之后沉淀,他们推出的第一个版本收到了来自医院的热烈反响,同时也开创了行业先河,越来越多的行业伙伴开始加入到改造肿瘤放疗行业的热潮当中来。

我问郑超,你觉得竞争压力大吗?郑超答道:“竞争和压力会带来一种良性循环,迫使我们做出更好的产品,更贴近市场需求。”

医疗领域对于器械和药物的选择非常保守,尤其是肿瘤治疗,在AI系统进入临床之前,大家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如今完全不一样了,国家层面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郑超介绍道,海创正在申请国内放疗行业的第一张AI三类注册证,预计将在2022年6月拿到。

从台前到幕后,郑超带领团队构建了一个以肿瘤患者为核心的服务体系。据数据显示,国内每年新增的肿瘤患者约400万,按30%的放疗比例来计算,每年新增的放疗患者超150万,再加上患者生存期很长,治疗手段更加科学和先进,实际上每年的存量肿瘤患者超过了1000万。

“我们想服务好这1000万患者,最开始是以覆盖数百家医院起步,之后会基于医生和患者用户的积累,打造一个肿瘤健康管理平台。”郑超介绍道,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肿瘤治疗会慢慢变成慢性病治疗,如果把服务过程和相应的数据延伸到诊后,海创将会从B端市场走向面向肿瘤患者的C端服务。

创业让人快速进化,攀爬的越高,看的越远,目光就更坚定,行走也更有力量。

今年33岁的郑超,从物理师岗位走上创业的道路,帮助行业攻克了许多难题,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

“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很能打了,但是你知道,创业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郑超感慨道,现在的制高点以后回过头来看,可能只是半山腰,要不断往更高更远处跑。

郑超看了一眼窗外瓢泼不停的雨,说道,“不过你始终要记住自己为了什么而出发。”

我跟着问道,你还时常觉得自己是一名物理师吗?

“一直都是,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和形态。”

本文为创新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创新湾聚焦新科技、新产业,相关内容欢迎投稿。(投稿或转载请联系创新湾小编微信:LinkedBay)

科创之星 | 海创医疗郑超:走多远都别忘记为什么出发-创新湾

科创之星 | 海创医疗郑超:走多远都别忘记为什么出发-创新湾

发现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

创新湾ID:EnnoBay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HTML5 canvas 标签。 下载图片